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高度和实践品格,才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阔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篇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熔古铸今、汇通中外,是在科学处理变和不变、传承和发展、守正和创新等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这使其既能传承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的核心价值,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又能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从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战略高度,作出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守正创新,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思想保证。2023 年 10 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2024 年 12 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系统阐释其核心要义等内容。
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深刻阐明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总方针、总遵循、总要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境界。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高度和实践品格,才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阔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篇章。
坚定文化自信是关乎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独立性的大问题。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在重大关头为中华民族注入前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提升到新高度,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不珍惜自身思想文化,国家和民族难以立足。
—— 对于马克思主义,坚持守正创新、走自己的路,彰显出高度文化自信。守正确保不迷失方向,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唯一正确道路。
——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赓续中华文脉中开拓前进,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魅力。
—— 对于不同文明,坚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彰显出高度文化自信。开放包容是文明活力之源和文化自信标志。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历久弥新,我们应坚持精神独立,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23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两个结合”,指出“两个结合”是成功的最大法宝,是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强大思想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智慧结晶。坚持“两个结合”,能正确回答时代问题,保持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新时代文化建设坚守马克思主义“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又源自中华文明史。“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的关键,指引我们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让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新生。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成就,“第二个结合”产生“化学反应”,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它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开启了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历史和文化主动,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丰富和发展,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熔古铸今、汇通中外,是在科学处理变和不变、传承和发展、守正和创新等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这使其既能传承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的核心价值,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又能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虽历经劫难,但未放弃文化主体性,赓续了中华文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主体性,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都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升了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国家繁荣强盛。
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纽带和国家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国家、创造文化,形成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弘扬传统文化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树立共享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我国虽创造了经济和社会稳定奇迹,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地位不匹配,国际形象多为“他塑”。因此,要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和中华文化感召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提倡尊重文明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确保国家沿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中华文化、彰显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根本性转变,新时代新征程要以此为指导,建设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主线。推动文化繁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掌握文化领导权,以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社会进步。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世界文化激荡的时代背景,着力解决我国文化领域突出的现实问题,既有文化理论思想体系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建设总体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贯彻,不断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责编:杨林
来源:新华社
下载APP
分享到